他还强调省察之功无时可间,并以猫之捕鼠喻其全副投入之态度。
由此可见,仁贯通内与外,贯通我与他,贯通己与群,贯通人与天。与世隔绝的、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不可能与人相互亲爱,因而不可能具备仁,所以也就不成其为人。
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38]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39]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0] 张岱年 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6页。《论语》载:子路问君子。简言之,仁,亲也,爱也,从人、从二,指人与人相互亲爱。[55] 余英时在《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谈到了个体的不朽和集体的不朽以及个体借助集体达到不朽的思想。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刘知几讲得最为透彻: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继之写蜩鸠、斥鴳的低俗狭隘,大知小知、大年小年之辨,进而刻画了世间人对功名利禄的虚荣与满足。此篇很像内篇《德充符》《大宗师》的叙事结构,主要通过一系列人物对话来彰显得道者的性格或心态。②这段话原是承接上文而来。
壶子四示既是与巫咸斗法,更是对列子的教化。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恰在于不能虚心委形于众人之中,使众人不保己。王夫之《庄子解·列御寇》题解云:此篇之旨,大率以内解为主,以葆光不外炫为实,以去名养神为要,盖庄生之绪言也。御风而行,这不仅是一种本领,更重要的,它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超离人世的态度。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卵与乱谐音,或许是隐喻巫咸的闹剧。篇中通过列御寇与伯昏瞀人、郑缓与父亲托梦、朱泙漫学屠龙、曹商向庄子夸长、颜阖与宋君等叙事,或对话,或寓言,或庄子直陈己见,申说道家虚心葆光、因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外篇第二十一《田子方》中也有一则与列子相关的叙事。
⑩列御寇与伯昏瞀人的对话有三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列子的惊,他为什么惊恐呢?原来他在惊恐自己的形包藏不深,由于自己的内心不能虚静,表现于外的便辟之形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就连利薄权轻的浆人都来讨好,何况身有万乘的一国之君呢?这样下去一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尽管列子急需吃的,况且妻子已饿得有些愠形于言了,但他还是辞谢不受。
《庄子》中有一篇就叫做《让王》,讲的多是厌倦政治权力的故事。②③④⑤⑥⑦⑧⑩(1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页,610页,619页,632页,635页,638页,725页,1036页,1040页。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温伯雪子鄙弃齐鲁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赢得孔子的高度赞扬,说此人目击而道存矣,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庄子或许是要进一步解释这种应的理念,他精心设计了一段神巫季咸与壶子斗法的寓言,而引起这场事端的不是别人,正是尚未领悟道之真谛的列子。巫咸的闹剧属于反面教材,接着上面的故事,庄子从正面点明应的主题思想:无为名尸,无为谋府。
在庄子看来,你的心放弃了亢,懂得了应,你就有资格成为自己生命的真君或帝王。所以,这里所说的列子指庄子和庄子学派所借用的那样一位有个性的求道者的行为和观念,不敢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列子其人其学。
他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真正达到了荣辱不惊。郭象注:不虑而知,开天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就要进一步剥离解放。
何以才能使众人不保己或者避开周围的小言和人毒呢?那就要虚心委形于人间世,泛若不系之舟,因应自然,飘荡在江湖中。可以说列子是庄子思想的渊源之一,但不可据此寓言性叙事断然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列子其人其学。此种不同不在于物,而在于心。进入专题: 庄子 。
看见善者机,也就是生机的萌动,就以为是活的征兆。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文中列子在伯昏无人面前表演射术的寓言,出现在同样的语境中且具有同样的主题内涵: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伯昏瞀人点拨列子说,你这样善于用心为自己的处境安排打算,就别想摆脱人间世的忧患,众人一定会来保聚围观。
⑥得道真人的生命与普通人的生命,就其外在存在形态说并无不同,就像内篇《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刀也就是常人所用的刀,所不同的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就是运刀的方式不同。孔子又问怎样才能修为成至人?老子说,至人之德,不修而物不能离,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不需要其他修为,做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因顺自然也就是了。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所以,为了说明何谓至乐的问题,庄子或庄子后学开篇就对有没有、能不能获得及如何获得至乐这种生命哲学的大问题一气提了六个问号,然后又自己加以回答: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听了老子的指点,孔子感到自己太渺小了,就像醋缸里的蠛蠓虫(酰鸡),事后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
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倒是篇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道言,更能对治列子的烦恼。
列御寇之所以达不到伯昏无人的境地,是由于他的射是有心而为,还存在着我的偏执,我的好胜心,于是就有我与非我的对立,所以当他临百仞之渊的时候,不能不心惊肉跳,冷汗直流到脚跟上,这种状态不要说射箭,就是站都站不住了。为天下溪,故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在浑沌王国中,每一个生命存在不分大小,没有美丑,都不大不小,不多不少,恰好是自己的真宰。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